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

  • 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进占地500亩的陵区,沿着宽50米的神道前行,1对高高的望柱,1对威风的天马,3对严立的翁仲及石狮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东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间,立有唐高宗亲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 详 细 ]

五花寺塔

  • 五花寺塔,位于宜阳县三乡村北,连昌河畔,汉山脚下的连昌宫遗址上。五花寺其余建筑已不存在,仅余此塔。五花寺塔实际修造年代不详,旧志记为唐塔,但有关人员鉴定为宋代遗作。 五花寺塔矗立在连昌河西岸,是黄河流域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在建筑、绘画、雕塑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塔起九级,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砖结构,...[ 详 细 ]

伊川书院

  • 伊川书院位于鸣皋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有918年。 北宋元丰五年,理学家和程颐(字伊川)因与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归洛。时居北宋相位,与程颐政见一的文博赠与程伊川鸣皋镇旧园一址,良田千顷,以书为学之所。程伊川于元丰五年(1082年)退出政坛,招收生员,“讲易经、授理学”,专事著书讲学,把其传道授业...[ 详 细 ]

灰嘴遗址

  • 灰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南缑氏镇灰嘴村东,距市区约20公里左右。南依嵩山余脉青罗山,东靠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的浏涧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该遗址目前分东西两部,两者之间被巨大的冲沟分开。东址长西宽各约3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址长宽各约20...[ 详 细 ]

林森桥旧址

  • 林森桥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新生村洛河滩。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修建,1936年2月15日开始动工,1937年8月建成。该桥南北走向,桥长380米,桥面宽近7米,是洛阳至韶关、界首、至嵩县的公路通过洛河的重要桥梁。 1940年洛河涨水,将桥北段冲毁100多米,同年10月修复,1941年完成通车。194...[ 详 细 ]

洛阳苗南烧窑遗址

  • 苗南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苗南村东南,大唐宫建材市场北,东距定鼎路约30米,南部临近隋唐宫城。该窑区地处北邙山向河洛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窑区所在处黄土层深厚,为烧制砖瓦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窑区向东约两百米有一条南北向沟渠,可能为水源地。 窑区呈地坑式,东西长约57米,南北宽约22米,窑...[ 详 细 ]

鹞店古寨

  • 鹞店古寨位于孟津县平乐镇鹞店村(西北200米处)。建于六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鹞店古寨内现有居民十余户,青砖瓦舍,古树掩映,石磨石碾处处可见,鸡犬之声时时相闻,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据民国6年(1917年)重修《二仙庙碑记》载:“庙建于六朝,元代至元年间,蒙古军人马宝保与村民共捐资新筑献台一个。清道...[ 详 细 ]

红椿寺旧址

  • 红椿寺旧址位于嵩县车村镇高峰村。该寺始建于唐,敕修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修红椿寺。神宗皇帝特命官员召开竣工庆典,馈赠物资,并撰文立碑留念。明肃皇太后也曾为该寺颁经赐会。寺庙后毁于明末战火。 红椿寺现仅存石寨墙及三孔石拱桥两部分。寨墙为山寨围堡式,全用石块筑砌,依山势...[ 详 细 ]

洛阳东关清真寺

  • 东关清真寺位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东,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后增建女寺,扩建大殿,升高望月楼等。现存清代建筑大门、大殿、望月楼。大门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大殿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建筑,殿前设卷棚顶建筑。望月楼为歇山式方形建筑。 东关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建筑木构件雕...[ 详 细 ]

洛阳金元故城遗址

  • 洛阳金元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金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东城的遗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阳城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元河南志》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 详 细 ]

洛阳天津桥石基

  • 天津桥石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西工村。(洛阳桥以西400米的洛河北岸河滩内)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杨素、宇文恺奉命营建东京洛阳城,为了解决南北交通问题,从端门至定鼎门大街跨洛河修建了一座浮桥,由铁链连结大船而成,这就是最早的天津桥。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八月十日,京西路都转运使...[ 详 细 ]

洛阳玉帝阁

  • 玉帝阁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南麓),曾是北宋行宫会圣宫的一部分,俗称“红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康熙四十二年重修。 玉帝阁屋面为歇山顶屋顶。坐北向南,底部长宽均约7.5米,成空心四面体,下宽上窄,分两层呈宝塔状,砖木结构。屋面筒瓦覆顶,下层正面做出装饰性屋檐及六组砖雕五踩...[ 详 细 ]

马东村泰山庙

  • 马东村泰山庙位于马店乡马东村,为清代建筑,整体建筑坐北面南,现仅存卷棚式前殿、献殿、正殿和后殿,山门和戏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学校时被拆毁。 前殿、献殿和正殿分布紧凑,且前殿与献殿呈垂直布局,较为特殊。前殿为一卷棚加歇山式建筑,筒板瓦覆顶,面阔三间,一斗三升斗拱二十四朵,平板枋下设垂花柱,整个建筑活...[ 详 细 ]

乔氏绣楼

  • 乔氏绣楼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夹沟村,建于清代,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长11.2米、宽5.5米,高10.8米,为双面坡硬山式屋顶,脊上有雕花及龙吻。房檐下有花卉图案的砖雕。墙体内为土坯外包青砖。绣楼下层为砖劵窑室,中层用方砖铺地,右侧为套间,左侧北部有云梯,上层为0,木质楼板。密室门开在绣楼后面,中层与其有云...[ 详 细 ]

上戈乔家大院

  • 上戈乔家大院位于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为清代安微巡抚乔致南府邸,坐北向南,共有宅院5所。一、二宅均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有上房、东西厢房和临街房组成。一宅上房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东、西厢房山墙上有砖雕壁画,厢房门上有木雕。二宅临街房门口有石狮一对,但都有不同程度残损,上房也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砖木...[ 详 细 ]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

  •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大王庙村一带。 受战事影响,1937年-1939年,河南大学曾先后随迁豫西南镇平和鸡公山及豫西伏牛山区潭头镇。潭头人民积极支持河大发展,纷纷把自家住房让出,作为河大师生的教室和宿舍,并捐送桌椅凳、生产工具等物资和粮油、肉、蛋等生活用...[ 详 细 ]

谢家庄石窟

  • 谢家庄石窟,原位于孟津县煤窑乡谢家庄自然村东南百余米处,石窟属于低山丘陵区,依山而建,坐南向西,开凿于砂岩石质的峭壁下,一条南北向山涧溪流经石窟前流过,整座石窟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因该石窟位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内,为抢救保护该石窟,1999年11月,省文物局拨款90余万元,由龙门石窟考古研究所将谢家庄石...[ 详 细 ]

新安城隍庙

  • 新安城隍庙位于新安县魏郡大街广场西13号,坐北朝南,现存大殿1座,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8米,四面起坡,面覆绿色琉璃筒瓦及黄色琉璃筒瓦,后檐共八攒斗拱:二攒转角斗拱,二攒柱头科斗拱,明间二攒,补间、次间各一攒平身科斗拱,斗拱为重翘重昂七踩斗拱,歇山式建筑。 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 详 细 ]

新安文庙

  • 新安文庙位于新安县老城东大街87号,建筑面积1124平方米,占地面积1124平方米。早期的文庙比较低矮,很不显眼,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县邱峨重修,墙柱增高二尺,加柱础十八个,殿前修了月台,使大殿更加雄伟,现整体结构仍为清代结构保存仍为清代乾隆年间的样式。最早临街有牌坊等附属建筑多处,是除县...[ 详 细 ]

偃师兴福寺大殿

  • 兴福寺大殿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学校院内)。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11.30米,南北进深9.10米,为歇山式建筑。 据现存大殿-墙所嵌《兴福寺大殿简介》碑所记,兴福寺“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距今500余年,建造人为逯通,后曾于清康熙年间以及民国时期重修。 大殿主脊两端及正中饰...[ 详 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