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旅游分享> 山西省> 临汾市> 襄汾旅游

陶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袤富饶的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

一、二十世纪的收获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协同临汾地区文化局,为了寻找历史上夏王朝的踪迹,探索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陶寺文化得以确立,九座早期贵族大墓0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木器、玉石器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石磬、木仓形器、木豆形器、玉、玉戚(圭)、玉壁、玉琮等都是有可能代表着王者地位的礼器。另还发现了红铜铃和朱书文字等。这些发现不仅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更使陶寺文化的文明曙光愈发夺目。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二、近年的收获

随着国内学术对夏文化讨论的日益深入,尽管陶寺遗址与陶寺文化的研究与夏文化的探索相渐远,但是1999年至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与临汾市文物局在陶寺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前200年),学术界的目光再次投向陶寺。陶寺中期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已经确定,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方向315°,即北偏西45°。北墙与内道南墙之间长度约1800米,城内宽度约1500米,城内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另加上两道南墙之间的中期小城面积约10万平方米,陶寺文化中期城址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

2002年至2003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陶寺作为重点聚落被纳入“聚落反映社会组织”的子课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发掘陶寺城址,初步探索陶寺城址布局概况。我们在陶寺中期城址内东北部,确定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约公元前2300-2100年)。早期城址内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从Q4至中梁沟东岸),面积约56万平方米,方向角315°。

早期场址的南部西小区是一片居住小区,总面积在1.6万平方米左右。已探出面积稍大的夯土建筑多座,建筑结构简单,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这里的建筑相对周匝密集,房子周围垃圾坑、窖坑环绕,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等级似乎不很高。但是,较大规模(300平方米)的基坑建筑方式、相对考究的白灰面房子表面处理、有最大的白灰面浅半地穴式单体房子或双连间房子、以及小区内垃圾坑里浮选出来足贵弥珍的大米粒等信息,都说明这里的居民也不是普通的平民,而更有可能是上层贵族。

陶寺城址早中期的宫殿区位于是期城址的中南部,约5万平方米。我们在陶寺城址早中期宫殿核心建筑区天然生土台基地北部边缘、围壕IHG9的南岸清理出宫殿区附属建筑的夯土台阶IFJT2,时代为陶寺文化早期。夯土台阶IFJT2面宽7.9、纵深7.5,南高5.8,北高0.6米,方向角130度。台阶顶部系用12块大小不等的夯土版垒砌建成。台阶表面残留“之”字形坡道,坡道20度,保留着较好的踩踏路面,从沟底盘桓上至台阶顶部,进入核心建筑区。IFJT2基坑的北端有一豁口,平面呈“ㄈ”形,口冲北偏西,与北部围壕IHG9内底界面上的两个东西向排列的夯土墩相互对应,可能用于搭木板小桥。两个桥头墩间距0.65、与豁口底高差约0.7米。桥墩边长0.3、高0.5米表面各有一个锅底形柱窝,用以立木柱。陶寺早期夯土台阶IFJT2在陶寺文化中期偏早废弃,被宫殿建筑垃圾所填埋,形成坡道,有一条路面,清理长7、残宽0.9-3、踩踏面厚0.02米。

此下,在清理北口覆盖在夯土台阶IFJT2之上的大量建筑垃圾堆积中,出口了大块装饰戳印纹白灰墙丰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同时还清理了一些普通居住区难得见到的器物,当属宫廷垃圾。如陶甑人形、

面盆、大玉石璜、陶鼓残片、绿松石片、红彩漆器、建筑材料陶板残片(板瓦?)、尊形簋、圈形灶等,这些奢华的遗物证明,即使是这里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品质在陶寺城址中也都是最高的,意味着这里的建筑规格最高,居住者的地位等级最高。陶寺城址的宫殿区的确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文化晚期时,宫殿区已不再作为宫殿区而存在,而被从事石器加工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同时还显现出强烈的暴力色彩。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宫殿区里,一条陶寺晚期的垃圾汉IHG8里不仅出土大量石坯剥片,而且还出土了五层散乱人骨,最小个何等数总计约32个,以颅骨为多,骨盆和肢骨较少。人骨明显被肢解,许多颅骨有钝刃劈啄痕,其中人工劈下的面具式面颅就有6个之多。经我所专业人员现场鉴定,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同一垃圾沟底还出土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完整骨架,被残害致死,并曾受到性摧残,阴部插着一件牛角。此沟出了大量的骨箭头,以三棱形为主,杀伤力强,残断者多见,另有一些骨针、骨锥、励石,应与骨器制作有关。

早期城址外东南、中期城址内的东部有一片相对独立的窖穴区。窖穴区长约100米,宽约10余米,面积近1000平方米,该范围内窖穴密集,以竖穴圆角方形大坑或长方形大坑为主,多数窖坑都有螺旋形坡道下至坑底,坑底呈锅底形部分坑底有几块大石头。大者窖坑边长10米左右,深4-5米,容积约400立方米;小者边长约5米左右,深4-5米,容积约100立方米。

我们在陶寺中期小城的西北角钻探出一处陶寺文化中晚期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大、中、小型墓皆有,分布密集。陶寺晚期(约公元前2000-前1900年)只有小墓。

清理的中期大墓M22墓坑为圆角长方形,开口长5、宽3.65米,底长5.2、宽3.7米,墓底距地表深8.4米,墓口距地表深1.4米,墓深约7米。距墓口厘米深入的填土中,发现1具被腰斩青年男子人牲骨架,上半身仰身,下半身俯身。ⅡM22中心部位有一个陶寺晚期的大扰坑,直捣木棺,正好将棺木上部大半毁坏。原有棺盖板和红布棺罩均被扰坑毁坏。扰坑底残着留随意抛弃的人颅骨5个,而墓主的头骨则残留在棺的衬板尸床上。扰坑底西部斜坡上残留着被拉上来的棺盖板,伴随着扰乱的棺内随葬品玉1件、玉残块1片、玉饰品和绿松石嵌片等20余件。ⅡM22棺由一根整木挖凿出来的船形棺,长约2.7、宽1.2、残高0.16.-0.3、板厚0.03米。墓室里棺周围随葬品没有扰动痕迹,出土随葬品72件(套),其中包括彩绘陶器8件,玉石器18件套,骨镞8组,漆木器25件(不包括6件玉石的漆木柄),红彩草编物2件,另有猪10头,公猪下颌1件。

世界文化遗产

  •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屹立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布达拉宫缘何而建,一说是因为发展需要,松赞干布为巩固政权,将统治中心从山南泽当一带迁至拉萨,为了防御外来侵略,于是在拉萨红山上建造了红山宫,这是布达拉宫最早的称谓。另一说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

  • 鼓浪屿
    鼓浪屿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禺的一座小岛,面积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宽的海峡与市区相隔。岛上四季如春,岛上树木丛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园的美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因为岛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击声如鼓鸣而得名。岛上最高处叫日光岩,附近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训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海边有菽庄花园,花园旁边的金

  •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简称,在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从德胜门驱车直下,向北经沙河、昌平就可到达十三陵了。十三陵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积大小、建筑繁简等方面略有差异。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