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是我国建馆时间较早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1992年7月30日成立山西省博物馆新馆筹建处,2001年8月10日举行新馆建设奠基仪式,2005年1月8日,新馆建成并举行预展仪式,新馆命名为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总投资3.1亿元,是我国新建成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之一,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鸟尊器型罕见,是博物院的首席镇院之宝。

尊为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荀侯匜(西周)通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16.5厘米。1974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西周时期荀国器,荀国铜器存世极少。荀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被晋国所灭。

镇馆之宝:兽形觥,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商代盛酒器,高21.5厘米,长24厘米。整体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纹饰精细繁缛,显示出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既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它不但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

猪尊(西周)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




镇馆之宝:战国铜牺立人擎盘战国,铜牺其实就是下面的那只神兽,在神兽的背上站着一名女子。上面的圆盘是可以转动的。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是装水果用的,看图中的镂空多多,是为了让水滴下去,构思巧妙,纹饰精美,国宝!

铜牺立人擎盘 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胡傅酒樽:该器造型雄浑大方,动物形象生动,北方草原文化风格浓郁。鎏金加彩绘富丽堂皇,且此种技法十分罕见。





鸟盖人足盉(西周)高34.6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夫人之墓。器体扁圆,顶有长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条与器体相接,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鋬(pàn),器下为两个祼体的半蹲人形足,身前倾,背负器身,表现出两人负重时的姿态。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两侧由内向外依次饰蜷曲龙纹、鳞纹、斜角云纹。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北段13号
类型: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51-8789188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农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游客在博物院东门或北门的领票处,免费领取门票。